<track id="funl6"><div id="funl6"></div></track>
  • <bdo id="funl6"></bdo><bdo id="funl6"><optgroup id="funl6"></optgroup></bdo>
    論壇廣播臺
    廣播臺右側結束

    主題: 富順人關注!自貢一河流枯水期現“菩薩石”!

    • ◆帥氣范兒つ
    樓主回復
    • 閱讀:2961
    • 回復:0
    • 發表于:2023/5/5 14:43:20
    • 來自:四川
    1. 樓主
    2. 倒序看帖
    3. 只看該作者
    馬上注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富順社區。

    立即注冊。已有帳號? 登錄或使用QQ登錄微信登錄新浪微博登錄


    自貢人杰地靈

    歷史底蘊豐厚

    所以這片歷經千年

    文化熏陶的土地下

    埋藏著許多塵封的歷史

    這不,近日在旭水河中

    就驚現一塊“菩薩石”

    栩栩如生,十分精美


    由于降水少、氣溫回升等原因,四川多地不少河流近來水位持續下降,進入枯水期。近日,據紅星新聞報道,徒步愛好者鄭先生向其反映,四川自貢旭水河水位下降后“水落石出”,河中出現一塊大石,雕刻有許多佛像,栩栩如生,十分精美。聽當地居民介紹,這塊石頭被叫作“菩薩石”,系附近寺廟的石刻滾落至此,更多信息不得而知。4月23日,紅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,這塊“菩薩石”位于自貢市旭水河貢井區貢井街道老街社區中橋河段。當地居民稱,據說石頭是從附近千佛寺滾落下來的,矗立在這里“估計快一百年了”,每年約有一半時間大部分可見,其余時候大部分淹沒在河中。


    ↑水中“菩薩石”

    自貢市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長李玉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,從現有資料和調查研究情況分析,“菩薩石”極有可能是千佛崖(后改名千佛寺)中的一組石刻,早年間因地質災害滾落河中,雕刻佛像共有11龕,大部分為唐代雕刻。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,“菩薩石”被命名為旭水河石佛,列為文物保護點。目前其整體保存較完好,部分小佛像有風化,建議文管部門進一步研究其價值并科學保護。
    四川自貢市貢井區的老街社區有一座寺廟,原名千佛崖,始建于唐朝,因其內有石窟并刻有千尊栩栩如生的佛像,后改名千佛寺!捌兴_石”就在寺廟下方的河水里,直線距離大約100米。
    鄭先生向紅星新聞記者回憶,上周他在看網絡短視頻的時候意外發現了網友拍攝的“菩薩石”。因為喜歡郊外徒步,便特意前往貢井老街探訪“菩薩石”。當時,他沿著寺廟旁邊的石階下行來到了旭水河貢井中橋河段,在橋的下游不遠處,他發現水中矗立著多塊大石頭,“菩薩石”正是其中一塊,位于下游右側,靠近岸邊。
    “上面的菩薩像(石刻佛像)太精美了,人物形象不一、大小不一,還有鏤空處!编嵪壬f,他其實對石刻并不了解,但觸目之下美感油然而生。聽當地居民介紹,這塊石頭被叫作“菩薩石”,系附近寺廟里的石刻滾落至此。


    ↑石刻佛像栩栩如生

    4月23日,紅星新聞記者來到現場看到,旭水河現在正處于枯水期,因水位下降,“菩薩石”露出水面大概有三四米高,整體呈不規則的方柱體,三面有龕,龕內外均刻有形態不一的佛像,雕刻非常精美。當地一位居民稱,“菩薩石”是從千佛寺滾落下來的,矗立在這里“估計快一百年了”。下游有一個堰閘,關水的時候,“菩薩石”被淹沒在水中,放水后才露出真容。每年約有一半時間大部分可見,其余時候大部分淹沒在河中。
    4月24日,自貢市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長李玉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,據前期勘察,這塊“菩薩石”為多棱形,長4米、寬3.5米、高4米,其雕刻佛像共有11龕,分別朝著東北、東南、西北面。東北面2龕6尊,均為大佛像;東南面6龕,大小30尊佛像;西北面3龕,大小20尊佛像。這三面石刻佛像,人物造型清晰可見,栩栩如生。伏在水中的一面暫不確定有無佛像。
   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,“菩薩石”被命名為旭水河石佛,列為了文物保護點。根據現有資料和調查研究的情況,李玉分析認為,“菩薩石”極有可能是千佛崖上的一組石刻,大部分為唐朝時期雕刻,后因地質災害滾落河中。后期,因水路運輸的發展,當時的人們為祈求平安順利,又有工匠在上面加刻了更多的雕像,保存至今。

    ↑旭水河石佛資料圖片 受訪者供圖

    李玉表示,旭水河石佛是歷史上佛教在當地盛行的見證,也是唐代石刻藝術的傳存,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。就目前的狀況而言,旭水河石佛整體保存較完好,佛像基本完整,部分小佛像有風化,建議文管部門統一規劃,進一步探究其歷史文化價值,并研究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。

    千年自貢

    擁有眾多古跡


    貢井南華宮

    (自貢抗日獻金運動舊址)

    南華宮(自貢抗日獻金運動舊址、嶺南會館、貢井南華宮)位于自貢市貢井區貢井街道老街社區南華巷6號,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(1899),建筑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。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,四合院帶配院布局,尤以正殿山墻、屋脊泥塑,戲樓木雕為甚,是研究川南地區宗廟會館建筑風格的實物見證。
    南華宮名為嶺南會館,為廣東鹽商所建。當年貢井鹽業第一次遇上川鹽濟楚,鹽業生產方興未艾,各地鹽商云集貢井。一時間,貢井的老街河街井架林立,灶房遍地,旭水河鹽船如織。鹽業發展給貢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,廣東鹽商也從中獲取到巨大財富,因此他們才有錢修建這如此宏大的南華宮。后期南華宮作為當地的糧食儲備庫。


    鄧關濟運閘

    (自貢抗戰鹽運舊址)

    鄧關濟運閘,位于鄧關梁子上游200米處,始建于1941年,是一座鎖式梯級船閘,二十世紀70年代作電動改造,為自貢井鹽出川的重要交通要津。
    鄧關濟運閘建于民國三十年(1942),位于鄧關鎮鄧關大橋上游,由富順縣長閔紹崖親自組織實施修建,與其配套的堰閘橫跨釜溪河,坐東北向西南,分布面積4218平方米。是一座鎖式梯級船閘,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有上分水堤、進水門、下分水堤和出水門,仿巴拿馬船閘而建,其主體為攔蓄河水、攔河堰壩與鎖式船閘相結合為一體的水利建筑。最大運力為每天830噸,年25萬噸,船閘于20世紀70年代由手動改為電動升降。


    富順革命烈士陵園

    富順革命烈士陵園(富順縣五府山烈士陵園)位于自貢市富順縣富世街道西湖社區五府山上,坐北向南。
    修建于1957年,陵園為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富順犧牲的烈士而建。烈士陵園東臨富順縣五府山小學,西靠富順西湖,北接劉光第墓。整個陵園坐北向南呈長方形修建,磚石建造,由紀念碑、烈士陵墓、烈士事跡陳列館等建筑組成。富順革命烈士陵園內集中安放著國內革命戰爭、解放戰爭、抗美援朝戰爭、平叛圍剿戰爭、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、爭寶島自衛反擊戰、中越自衛反擊戰以及和平年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的152名革命烈士的忠骨。


    代寺殉難烈士紀念碑

    代寺殉難烈士紀念碑,位于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代寺鎮二七村,于2019年5月6日富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(富府函〔2019〕47號)!陡豁樋h代寺二七烈士革命史》詳細描述了27名解放軍戰士犧牲的全過程,現存遺跡為代寺殉難烈士紀念碑。1950年3月26日,在執行改造國民黨殘余部隊和剿匪任務中,27名解放軍代表以身殉國。為紀念這些烈士,將他們的犧牲地命名為“二七村”。

    大家若是發現文物

    請一定要及時向文保部門報告喲!

    共同保護文物古跡,我們一同奮斗!


    來源:紅星新聞、西秦會館

      
    二維碼

    下載APP 隨時隨地回帖

    你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 QQ登陸 微信登陸 新浪微博登陸
    加入簽名
    Ctrl + Enter 快速發布
    ""
   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sss|撒尿pissⅰngvideos|18禁黄网站禁片国产免费观看|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6

    <track id="funl6"><div id="funl6"></div></track>
  • <bdo id="funl6"></bdo><bdo id="funl6"><optgroup id="funl6"></optgroup></bdo>